行业新闻
致力于弱电行业中高端产品与先进应用的倡导者
国家安全部表示,智能终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风险隐患,如窃密和泄密。
2.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报告显示,美国情报机构针对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实施大规模攻击和监听窃密活动。
3.攻击手段包括利用SIM卡软件漏洞、系统层“零点击”攻击、手机软件“投毒”以及移动网络层“强制降级”窃密。
4.为此,建议筑牢底层硬件防护屏障、打造系统动态安防体系、有哪些PG电子游戏的经典攻略值得参考?部署智能监测工具等多维度防线.
SIM卡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身份识别模块,用于存储用户身份信息与加密密钥。此前曝光的案例显示,
攻击者通过发送特殊短信激活SIM卡内置的浏览器,即可远程获取用户位置、窃取短信甚至拨打电话
。这种攻击无需物理接触设备,仅利用SIM卡软件的未修复漏洞,便能控制全球超10亿部手机。
智能终端系统的封闭性曾是安全的代名词。然而,有案例显示,某国公司故意向该国间谍情报机关提供后门,用于在该公司智能手机上植入间谍软件,且已发现数千部感染了恶意软件的智能手机,相关手机使用者包括多国政府工作人员。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内置的即时通信服务漏洞,无须用户交互即可直接控制手机。
手机预置软件可能暗藏窃密通道。此前曝光的案例显示,某运营商通过在手机中预置网络诊断软件,违规收集用户短信、通线年境外媒体披露,“五眼联盟”国家情报部门联合发起“怒角”计划,
通过劫持个别有代表性的应用商店的下载链接,将用户下载或更新的应用程序“调包”为已植入间谍软件的应用,使数亿用户不知不觉成为数据泄露源头
攻击者通过劫持骨干网络、伪造基站信号、渗透运营商内网等手段,可以在信号“生成—传输—接收”链条中的每个环节植入窃密通道。
攻击者将恶意代码注入4G/5G信号,配合伪基站集群强迫手机降级至2G网络,再利用未加密通信窃取敏感数据。
构建零信任更新机制,关闭移动终端非必要系统服务。启用SIM、PIN双重认证机制,对关键系统实施“最小权限访问”策略。部署智能监测工具,对高危漏洞实施快速响应恢复。
推行端到端加密通信,禁用非加密传输通道。对社交媒体、云存储等公共信息建立数据脱敏处理机制,降低关联分析风险。
建立行业联防机制,组建跨领域联防联盟,共享威胁情报并协同处置攻击事件,形成全链条联防联控体系。
不使用来路不明的智能设备,不安装陌生的应用软件,不点击网站、短信中的陌生链接,及时关闭不必要的共享、云服务功能,